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现状分析
(一)专业发展沿革
365体育于2005年成立机械工程系,并且开始招生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两个专科专业。为适应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汽车类技术专门人才的需求,我校于2009年成功申报并开始招生汽车服务工程本科专业,并成立了机械工程学院汽车工程系。现有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在校学生147人。
(二)专业办学现状
1.办学历史、规模
2009年学院开设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现有在校生147人。
2.教学团队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制订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把逐步建成一支学术造诣深、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充满生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
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科专业建设为核心,以学术梯次建设为保障,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素质,不断完善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形成了一只梯队完整、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有本学科专业带头人,教师数量满足教学需要,发展呈现良好趋势。
近四年来,本专业的专任教师数量稳步增长,本专业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高级职称占52.4%;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师数量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其中学科专业带头人1人。随着在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学院在保持稳定的同时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确保本科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学历结构:现有博士7人、硕士7人,博、硕士占66.7%,其中35岁以下(含35岁)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7人,占青年教师(≤35岁)的占100%。
年龄结构:教师队伍中35岁以下有7人,36-45岁有5人,46岁以上有9人;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平均年龄50.5岁。
学院重视教师的培养与使用,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优化师资队伍,重点培养引进优秀学科专业带头人,师资队伍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学位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
3.实践教学条件
实验教学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学校领导、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现在已能基本满足教学的需要。实验、实训、毕业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33.77%,实现了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2009年制定了实验室建设规划,经过近四年的建设,机械工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教学实验所涉及的实验室为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两类。使用面积为7510平方米,2009—2013年3月共投入建设资金约156.48万元。
基础实验室由力学性能实验室、金相实验室、机械基础实验室、机电控制实验室、数控加工中心5个实验室组成。
专业实验室由汽车工程实验室、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室、机械制造实验室、材料工程实验室4大实验室组成。
目前,实验室共有实验教学和指导人员专职10人、兼职1人、共计11人。
汽车工程实验室现有大小设备180余台套,基本能满足目前教学的需要。实训、实验课的开设根据现实条件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推进,以确保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到目前为止,所有课程开出了实训、实验课。
(三)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4年的建设,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有了较强的实力和影响力,但仍有许多不足:教师职业教育思想观念不够解放,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创新;专业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有待提高,课程改革不够深入;与企业的结合不够紧密,校内实训实验设备数量相对不足,不能完全满足一体化教学需要;社会服务能力较弱。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机械工程学院自2009年开始申办汽车服务工程本科专业开始,就着重对本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专业定位、专业发展规划等重大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和讨论,先后选派骨干教师到一些兄弟院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实践教学基地和部分用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和调研,了解市场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和专业发展趋势。学校领导亦高度重视本专业的发展建设,多次来我学院听取关于专业建设进程的工作汇报,提出了许多专业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学院对于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设的工作思路。经深入研究和科学分析,根据365体育“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经广泛调研、认真讨论和学校批准,明确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建设指导思想和专业定位。
坚持职业化、市场化的办学方针,立足湖南,面向全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不断优化课程设计,教学、科研齐头并进,强化本专业特色,提升本专业办学水平,培养具备汽车服务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生产一线从事设计制造、实验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基础扎实、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汽车服务工程培养具有系统汽车知识、基础理论知识及工程技术知识,具有新理念、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创新精神、以及成为相关企业与部门所需的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本专业通过培养学生,使其毕业时已掌握了现代汽车产品与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必要的汽车运用与维护、汽车营销与售后服务知识;具备“懂技术,善经营、会服务”的能力素质;熟悉现代汽车及其电子控制系统的结构、原理,并能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检测和诊断汽车的性能及故障;能够从事汽车运用与维护、汽车运输与管理、汽车营销与贸易、汽车保险与评估等汽车服务领域的研究、管理和技术工作。
(二)基本思路
专业定位目标的实现需要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来保障,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十年(2009—2019)的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本专业力争通过十年左右的努力,实现如下总体目标:
1.建立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2.形成优化、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
3.改善教学条件,初步建成实践教学体系;
4.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
5.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研活动,使教研教改及科学研究取得一批新成果。
为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我们还制定了明确具体的分期建设目标:2009—2010年,重点是修订和完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完善课程建设方案,大力建设实践环节课程体系;积极申报校级精品课程;制定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引进高层次或内部晋升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2人,提升师资队伍的质量,鼓励在职教师报考研究生,使专职教师中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80%以上。2011—2012年,重点搞好学生校内实验实训以及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强调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等;着手精品课程建设;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继续引进高层次或内部晋升副高以上职称教师2—3名。2013—2014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和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进一步加强教学科研建设,同时推进精品课程的实质性建设,积极申报校级重点学科;从企事业单位聘用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专家来校任教或担任兼职教授,为本专业打造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真正的“双师型”师资队伍。2015—2019年,总结专业建设的经验教训,对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以期全面实现专业建设的目标。
2009年至2012年,学校已累计投入教学经费156.48万元,其中2009年投入30.29万元;2010年投入34.83万元;2011年投入50.63万元,2012投入40.73万元。现已建成汽车工程实验室1个,专业综合实验室4个,专业机房2个,校外实习基地5个。本专业已有在校学生147人。
经过近五年的努力,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设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得到优化,科研工作和课程建设已见成效,实践性教学环节落到了实处,教学管理规范。
三、专业定位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汽车工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汽车服务理论基础,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具备“懂技术、会经营、善服务”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汽车服务工程领域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汽车技术服务、汽车营销服务、汽车金融保险服务、汽车相关产品规划等领域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四、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汽车服务技术、汽车市场营销、汽车金融保险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汽车检测诊断与维修、汽车市场分析、汽车营销策划、汽车事故勘查和汽车相关产品规划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汽车技术服务、汽车营销服务、汽车金融保险服务和汽车相关产品企划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较宽厚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
2.掌握汽车服务技术、汽车市场营销、汽车金融保险、产品规划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3.掌握汽车检测诊断与维修、汽车市场分析、汽车营销、车损查勘和产品规划等基本方法;
4.具有从事汽车技术服务、汽车市场研究与营销策划、车损勘查、金融保险服务和汽车相关产品企划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5.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并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
6.熟悉本专业领域涉及的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和法律,了解相关国际规则和惯例;
7.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动态,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
8.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身心素质。
五、专业建设的具体目标和措施
(一)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目标
以师德师能培养为核心,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重点,着力加强“一专多能”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积极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讲授实践技能课程,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数量适当、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争取到2017年将汽车服务工程教学团队建成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2.建设内容与具体规划
(1)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
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优化专业知识结构,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选送年轻教师进行培训,如选派国内访问学者,鼓励教师参加教育部的相关师资培训等,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建成一流的专业教学团队。
计划三年内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培养3—4名专业骨干教师,建设一支产、学结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较高的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
(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培养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聘请企业一线的技艺精湛的技术专家、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解决制约人才培养的师资“瓶颈”问题。
按照“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工作思路,充分考虑兼职教师的工作特点,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聘用制度,提高兼职教师管理水平,建设一支拥有多名汽车工程师、汽车技师的优秀兼职教学团队。
(3)双师素质队伍建设
加大“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力度,促进“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力争五年内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通过进修学习、企业工作锻炼、承担项目开发工作、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使专职教师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职业技能、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水平。
(4)教学团队建设
争取将汽车服务工程教学团队建成校、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
(1)专业所有必修课应达到合格课程标准,建好1门以上重点课程,以此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重点建设一到两门专业特色强、教学水平高、在省内外有一定地位的精品课程。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条件下的课程建设,建设一批符合我院教学实际,具有较鲜明特色的网络多媒体课程。
(2)建设一支高学历、高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选拔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建立学科建设梯队,优化学科梯队结构,积极推进学科专业建设。鼓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主持课程建设工作,全面负责课程建设、教学质量和学风、教风、师德建设,每门重点课程建设的负责人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每门重点建设课程均要有培养青年教师、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计划和措施。
(3)加强教材建设,积极使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和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的优秀教材。注意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质量的新教材。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省部级统编教材,对于获得此类立项的教材,在经费上给予匹配和资助。鼓励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教材向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方向发展,使课程教材建设达到较高的水平。
(4)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有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应重视加强相关的硬件建设,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条件保障,促进我系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认真探索和研究新时期下实践教学的模式、方法改革。
(5)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精选经典教学内容,删减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去掉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积极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强化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技能的培养。要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演示性、验证性实验,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例。要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做到课程特色明显,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的优化,应服从课程体系整体结构的优化,要有完善的、符合本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大纲、教案和课程教学计划,建立相对稳定与动态更新相结合的新型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大纲;加强课程试题库建设,推进教考分离,完善课程考核环节;改进考核方式、方法,增加课程考核的科学性、实用性,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6)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改革“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努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各课程教学组应以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为原则,不断加强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建设,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普遍运用。鼓励教师科学合理使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优秀课程、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7)不断完善专业和课程建设质量评估机制
建立健全课程评估体系,每门课程均应有制度性的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估检查办法,要建立健全同行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和质量调研分析会、学生教学信息反馈等制度,并接受校、学部组织的评估检查,针对反馈意见提出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8)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力争承担一批重大项目,出一批具有标志性的科研成果。
2.建设措施
(1)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①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设计
邀请行业和企业的技术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结合社会需求和企业的具体要求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修订,并围绕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②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改革;
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改革理念是提高应用型本科办学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师的教学模式改革要做到以下六点:a.以职业活动为导向;b.突出能力目标 ;c.以项目为载体 ;d.用任务训练能力;e.以学生为主体;f.“理实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本专业重视教学方法改革和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广泛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汽车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在教学手段上,本专业积极将现代教学手段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提高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手段,根据授课内容,穿插图片和录象内容,可以帮助再现生产过程、展示结构、动态演示工作原理、创设工厂生产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资源建设
通过网络课程、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及精品课程的建设,带动专业整体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汽车类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模拟仿真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通过这一平台建设,规范专业教学要求,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基础平台。
(4)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是本专业课程建设的核心,具有引领本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作用,也是保证本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建设。要深入开展各门核心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活页教材及案例库、试题库等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工作。下一步将继续完善已有的院级精品课程《机械工程材料》,到2015年再建成2门院级精品课程,争取1门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
(5)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①通过申报教研课题,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研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促进本专业建设发展。
②与企业合作开展汽车技术改造项目或研发产品1~3项。
③计划每学年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以上。
④争取各级经费资助课题,推进纵、横向课题的立项和研发。
(6)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依据院系两级督导制,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以下措施:基于教学督导组和院系领导听课、教师相互听课、学生评教的教学质量信息收集系统;对教学质量信息收集系统收集到的有关信息,逐步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信息处理、教学质量评估与诊断和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三)科研和产学研合作
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强学术梯队建设,争取在科研队伍、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以及科技开发等方面都有较大增长,使科研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均有显著提高。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努力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实习组织及科技成果转化、面向社会开展培训等方面有实质成效,实现学院与企业“双赢”,走共同发展的道路。
(1)建设期内,每年立项校级基金项目3-4项、省厅级项目2项,力争获得国家级科研立项,各类到校科研经费年均20万元。
(2)建设期内,本专业教师每年人均发表论文1.5篇以上,至建设期末,本专业教师每年发表论文在20篇左右,其中核心期刊论文占60%以上,检索论文占30%左右,获专利授权年均1-2项。
(3)建设期内,力争将本专业所属学科建立为校级重点学科,力争在建设期内获准培养硕士研究生。
(4)建设期内,每年组织系内学术交流活动1-2次,学术讲座1-2次。
(四)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
培养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通过有特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加以保障。因此,建设具有良好条件、能够再现工程环境的实验和实习基地显得尤为重要。建设期内我们将加大实验实训室软件和硬件建设的力度,在基本满足本专业实验实训教学的条件下,力争建设1个校级实验实训教学示范点;争取1个省级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加强各实验实训室的岗位职责、管理制度、操作规范与流程建设,形成岗位职责明确、管理制度严密、操作流程清晰的实验实训室管理体制;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实验实训室逐步开放,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形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建设一支结构合理、能满足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实验实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教学公共服务平台,即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实验实训设备资产管理平台,逐步实现实验实训室使用与管理的信息化。继续扩大校外实习基地规模。
(1)机电实验中心、汽车实训中心现有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实验教学管理队伍。实验设备总值1000多万元房屋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包括机械基础实验室、机电控制实验室、汽车工程实验室、材料工程实验室、金相实验室和力学实验室。根据我校“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汽车实训中心将以满足教学及科研需要为目标,积极进行开放式与创新式实验教学、大力发展科研与技术服务工作。
(2)加强实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到2018年,形成一支由4~6人组成的专职实验教学管理队伍。
加大投资力度,至2018年年均实验设备投资不低于100万。一方面扩大基础实验室建设;其次重点建设专业实验室;第三、新建创新实验室。按照资源相对集中和便于管理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实验室设置,实验室面积达到6000 m2。
根据本科评估要求进一步调整专业实验设置,使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项目占50%以上,专业实验开出率达到100%。
(3)实训基地建设
我校在教学和管理改革中,十分重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复合型人才。专业成立之初便提出了努力建立一个与课堂理论教学既互相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构想,并认真组织了实施。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学校在认真研讨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加大了对校内、外实习基地的投入,现已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实习教学基地系统,基本上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本专业制定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规划,有完备的专业实习教学计划及执行方案。
我们的实习基地基本完善,能够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要求,校内有汽车工程实验室,校外有东风汽车集团神龙商用车发动机有限公司、湖南长丰汽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湖南涟钢机电制造有限公司、江苏华菱锡钢特钢有限公司等稳定的学生实习基地。
汽车工程实验室占地3920余平方米,总投入1000余万元,拥有各类汽车实训试验设备180台套,其中包括奥迪1.8T全新发动机、丰田凯美瑞2.4L全新发动机运行台架、高压共轨全新柴油机运行台架、ABS实训台架、四轮定位仪、烤漆房、发动机性能实验室、汽车美容设备等。能很好地完成汽车服务工程各类试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
(五)教材、图书资料的建设
根据学校的教材选用和评估制度,采取优选和自编相结合的原则,有重点地支持特色教材的编写。对主干课程和基础课程选用同行公认的优秀教材,如教育部推荐的“十五”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教材、省部级获奖教材等。在优化教学内容基础上,我们编写了部分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实习指导书,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得到检验,今后将有计划地加以补充、完善。未来三年,将以每年2万元的资金投入,加强体现专业特色的部分教材、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书、实验和实践课教材、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库的配套建设,构建立体化教材并上网。扶持在编和计划编写的教材早日出版。
(1)更新教学理念,深化教材改革。以“三个面向”及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为指导,素质教育为核心,从优化课程体系入手,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进而拟定课程教学大纲,规范教材建设工作,深化教材改革。
(2)明确任务,抓好落实。把教材建设任务落实到每门课程,由教研室负责教材建设工作,作为教师参加专业建设及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
(3)提高认识,使用优秀教材。进一步提高对使用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部省级重点教材重要性的认识,明确选用这些教材对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
(4)建立激励机制 在教材建设过程中,充分调动全体专业教师参与教材编写的积极性。把编写教材作为教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对列为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面向2l世纪课程教材”、教育部推广教材和获省(部)级及以上的教材的主编、副主编及参编人员,根据学院有关规定予以奖励。在教师参与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要为教师的编写工作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从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六)教学管理和学生满意度建设
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为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在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三级教学监控网络。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提高学生满意度。
今后将不断完善该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一是在原有二级教学监控体系的基础上,建设系或教研室一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三级教学监控网络,并将监控重心下移。二是进一步完善有关的规章制度,使得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修订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使得教学评价更趋科学合理。三是完善教学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规范,尤其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为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上一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建设规划 下一条:车辆工程专业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