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现状分析
(一)专业发展沿革
为适应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365体育机械工程学院于2010年成功申报并开始招生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现有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2010级、2011级、2012级在校学生62人。
(二)专业办学现状
1.办学历史、规模
2010年学院开设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现有在校生62人(其中2010级32人,2011级24人,2012级6人),学生人数占到了机械工程学院在校生人数的约1/25,生源前景有待提升。
2.教学团队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数量适当、优势互补、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发展目标。目前,该教学团队拥有专兼职教师3人,其中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2人,尚无高级职称教师,本专业教师均具有硕士学位且有两人正攻读博士学位,师资队伍尚处于成长期。
3.实践教学条件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训场地按照工学结合的真实职业环境进行建设,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已建成机电实验中心、数控模具中心和汽车实训中心等校内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机械加工实训车间拥有各种机加工机床50余台,其中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共计30台。拥有CAD/CAM机房5个,机械基础实验室,液压与气动实验室,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室、汽车工程实验室、机械制图与测绘实训室,机构模型陈列室,材料热加工实验室,机械制图教具模型陈列室。
学院非常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中国二汽、山河智能有限公司、天一科技、长丰汽车、北汽福田等单位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效地推进了学生实习工作的实施。
(三)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3年的建设,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有了较强的实力和影响力,但仍有许多不足:教师职业教育思想观念不够解放,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创新;专业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有待提高,课程改革不够深入;与企业的结合不够紧密,校内实训实验设备数量相对不足,不能完全满足一体化教学需要;社会服务能力较弱;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主动适应长沙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需求、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城市竞争能力的需要。本着“立足地方经济,依托行业发展,主动为企业服务”的办学思路,坚决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树立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观,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制订基于应用属性的专业建设方案,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确保专业建设切实贴近一线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实际。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湖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输送高层次的本科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基本思路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围绕长株潭地区制造业基地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具备计算机辅助设计、编制能源与动力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能力和操作能源与动力机械设备和数控加工设备的能力。培养从事能源与动力机械设计、制造,设备的操作、维护调试和管理岗位的高技能人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本地企业的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形成适合本地区制造业基地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结构,优化教师队伍;加强实验基础设施建设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管理,提升学生满意度;争取“十二五”期间将该专业建设成校级特色专业。
三、专业定位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热工、力学和机械科学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和控制技术为工具,培养具备能源生产、转化、利用与动力系统研发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以及具备节能减排理念,能在工业、国防、民用等领域从事能源动力、人工环境、新能源开发、优化设计、先进制造、智能控制、应用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科技人才。
四、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
(1)立足本专业人才培养和需求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行业背景,以提高办学质量和突出办学特色为宗旨,加强品牌专业建设,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优化培养方案和教育资源配置,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为地方装备制造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建成具有省内一流水平的品牌的专业。
(2)以加强和培养“机械工程基础设计和创新能力、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设计与应用能力、电工电子学原理与数控技术和液压技术、力学与热学相结合能力”的“宽厚、复合、开放、创新”型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注重发展本科生教育,稳定专科教育,提升办学水平。
(3)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高素质的教育思想贯穿于专业知识教育中,把人文知识、人文精神转化为教学育人“生产力”:在基础和专业的关系上注重培养学生有扎实宽广的基础;在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上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当前和未来的关系上注重学生未来具有自学、探索、创新和创业后劲提升能力的培养。
(4)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中心,以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辅以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全面推进、整体优化。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大工程意识的培养与训练,培养适应2l世纪时代特征要求的创新性人才,为地方装备的业的快速发展、产业科技进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使品牌专业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五、专业建设的具体目标和措施
(一)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目标
以师德师能培养为核心,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重点,着力加强“一专多能”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积极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讲授实践技能课程,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数量适当、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争取到2017年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成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2.建设内容与具体规划
(1)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
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优化专业知识结构,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选送年轻教师进行培训,如选派国内访问学者,鼓励教师参加教育部的相关师资培训等,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建成一流的专业教学团队。
计划三年内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培养3—4名专业骨干教师,建设一支产、学、研相结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较高的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
(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培养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聘请企业一线的技艺精湛的技术专家、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解决制约人才培养的师资“瓶颈”问题。
按照“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工作思路,充分考虑兼职教师的工作特点,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聘用制度,提高兼职教师管理水平,建设一支拥有多名工程师、技师的优秀兼职教学团队。
(3)双师素质队伍建设
加大“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力度,促进“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力争五年内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30%。通过进修学习、企业工作锻炼、承担项目开发工作、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使专职教师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职业技能、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水平。
(4)教学团队建设
争取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成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
(1)专业所有必修课应达到合格课程标准,建好2门以上重点课程,以此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重点建设一到两门专业特色强、教学水平高、在省内外有一定地位的精品课程。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条件下的课程建设,建设一批符合我院教学实际,具有较鲜明特色的网络多媒体课程。
(2)建设一支高学历、高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选拔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建立学科建设梯队,优化学科梯队结构,积极推进学科专业建设。鼓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主持课程建设工作,全面负责课程建设、教学质量和学风、教风、师德建设,每门重点课程建设的负责人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每门重点建设课程均要有培养青年教师、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计划和措施。
(3)加强教材建设,积极使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和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的优秀教材。注意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质量的新教材。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省部级统编教材,对于获得此类立项的教材,在经费上给予匹配和资助。鼓励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教材向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方向发展,使课程教材建设达到较高的水平。
(4)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有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应重视加强相关的硬件建设,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条件保障,促进我系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认真探索和研究新时期下实践教学的模式、方法改革。
(5)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精选经典教学内容,删减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去掉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积极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强化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技能的培养。要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演示性、验证性实验,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例。要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做到课程特色明显,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的优化,应服从课程体系整体结构的优化,要有完善的、符合本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大纲、教案和课程教学计划,建立相对稳定与动态更新相结合的新型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大纲;加强课程试题库建设,推进教考分离,完善课程考核环节;改进考核方式、方法,增加课程考核的科学性、实用性,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6)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改革“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努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各课程教学组应以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为原则,不断加强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建设,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普遍运用。鼓励教师科学合理使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优秀课程、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7)不断完善专业和课程建设质量评估机制
建立健全课程评估体系,每门课程均应有制度性的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估检查办法,要建立健全同行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和质量调研分析会、学生教学信息反馈等制度,并接受校、学部组织的评估检查,针对反馈意见提出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8)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力争承担一批重大项目,出一批具有标志性的科研成果。
2.建设措施
(1)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①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设计
邀请行业和企业的技术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结合社会需求和企业的具体要求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修订,并围绕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②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改革;
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改革理念是提高应用型本科办学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师的教学模式改革要做到以下六点:a.以职业活动为导向;b.突出能力目标;c.以项目为载体;d.用任务训练能力;e.以学生为主体;f.“理实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本专业重视教学方法改革和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广泛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在教学手段上,本专业积极将现代教学手段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提高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手段,根据授课内容,穿插图片和录象内容,可以帮助再现生产过程、展示结构、动态演示工作原理、创设工厂生产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资源建设
通过网络课程、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及精品课程的建设,带动专业整体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建设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模拟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通过这一平台建设,规范专业教学要求,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基础平台。
(4)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是本专业课程建设的核心,具有引领本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作用,也是保证本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建设。要深入开展各门核心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活页教材及案例库、试题库等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工作,下一步将力争将《热动力设备排放污染及控制》这门课程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
(5)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①通过申报教研课题,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研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促进本专业建设发展。
②与企业合作开展机械类技术改造项目或研发产品1~3项。
③计划每学年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以上。
④争取各级经费资助课题,推进纵、横向课题的立项和研发。
(6)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依据院系两级督导制,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以下措施:基于教学督导组和院系领导听课、教师相互听课、学生评教的教学质量信息收集系统;对教学质量信息收集系统收集到的有关信息,逐步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信息处理、教学质量评估与诊断和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三)科研和产学研合作
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强学术梯队建设,争取在科研队伍、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以及科技开发等方面都有较大增长,使科研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均有显著提高。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努力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实习组织及科技成果转化、面向社会开展培训等方面有实质成效,实现学院与企业“双赢”,走共同发展的道路。
(1)建设期内,每年立项校级基金项目1-2项、省厅级项目1项,力争获得国家级科研立项,各类到校科研经费年均10万元。
(2)建设期内,本专业教师每年人均发表论文1.5篇以上,至建设期末,本专业教师每年发表论文在15篇左右,其中核心期刊论文占60%以上,检索论文占30%左右。
(3)建设期内,力争将本专业所属学科建立为校级重点学科。
(4)建设期内,每年组织系内学术交流活动1-2次,学术讲座1-2次。
(四)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
培养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通过有特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加以保障。因此,建设具有良好条件、能够再现工程环境的实验和实习基地显得尤为重要。建设期内我们将加大实验实训室软件和硬件建设的力度,在基本满足本专业实验实训教学的条件下,力争建设1个校级实验实训教学示范点;争取1个省级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加强各实验实训室的岗位职责、管理制度、操作规范与流程建设,形成岗位职责明确、管理制度严密、操作流程清晰的实验实训室管理体制;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实验实训室逐步开放,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形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建设一支结构合理、能满足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实验实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教学公共服务平台,即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实验实训设备资产管理平台,逐步实现实验实训室使用与管理的信息化。继续扩大校外实习基地规模。
(1)机电实验中心现有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实验教学管理队伍。实验设备总值1000多万元房屋面积达千余平方米,包括机械基础实验室、机电控制实验室、金相实验室、力学性能实验室和数控加工中心。根据我校“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机电实验中心将以满足教学及科研需要为目标,积极进行开放式与创新式实验教学、大力发展科研与技术服务工作。
(2)加强实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计划今后三年每年引进1名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到2017年,形成一支由4~6人组成的专职实验教学管理队伍,且都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中至少1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
加大投资力度,至2017年年均实验设备投资不低于100万。一方面扩大基础实验室建设(如机械基础实验室、金相实验室等);其次重点建设专业实验室,特别是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室、汽车工程实验室;第三、新建创新实验室。按照资源相对集中和便于管理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实验室设置,实验室面积达到2000 m2。
根据本科评估要求进一步调整专业实验设置,使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项目占50%以上,专业实验开出率达到100%。
(3)实训基地建设
重视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完善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数控模具中心)现有厂房约3000平方米,设备总值近3000万元,可以开设车工、钻工、铣工、焊工和钳工等5个工种,指导教师5人,每次可接纳60人左右的学生进行金工实习或数控加工实训,每个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达12人左右。
计划三年内新建成锻压车间,新增滚齿机、插齿机加工设备各1台,累计投资100万元,充实完善校内实训基地。
与中国二汽、山河智能有限公司、天一科技、长丰汽车、北汽福田等知名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的、稳定的产学合作关系,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工程环境,满足了实习教学的需要。今后将进一步密切与这些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与中国二汽联系协商长期合作事宜,进一步建立与省内其它地区大型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校外实习基地。
(五)教材、图书资料的建设
根据学校的教材选用和评估制度,采取优选和自编相结合的原则,有重点地支持特色教材的编写。对主干课程和基础课程选用同行公认的优秀教材,如教育部推荐的“十一五”规划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教材、省部级获奖教材等。在优化教学内容基础上,我们编写了部分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实习指导书,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得到检验,今后将有计划地加以补充、完善。未来三年,将以每年2万元的资金投入,加强体现专业特色的部分教材、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书、实验和实践课教材、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库的配套建设,构建立体化教材并上网。扶持在编和计划编写的教材早日出版。
(1)更新教学理念,深化教材改革。以“三个面向”及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为指导,素质教育为核心,从优化课程体系入手,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进而拟定课程教学大纲,规范教材建设工作,深化教材改革。
(2)明确任务,抓好落实。把教材建设任务落实到每门课程,由教研室负责教材建设工作,作为教师参加专业建设及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
(3)提高认识,使用优秀教材。进一步提高对使用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部省级重点教材重要性的认识,明确选用这些教材对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
(4)建立激励机制 在教材建设过程中,充分调动全体专业教师参与教材编写的积极性。把编写教材作为教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对列为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面向2l世纪课程教材”、教育部推广教材和获省(部)级及以上的教材的主编、副主编及参编人员,根据学院有关规定予以奖励。在教师参与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要为教师的编写工作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从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六)教学管理和学生满意度建设
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为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在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三级教学监控网络。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提高学生满意度。
今后将不断完善该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一是在原有二级教学监控体系的基础上,建设系或教研室一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三级教学监控网络,并将监控重心下移。二是进一步完善有关的规章制度,使得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修订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使得教学评价更趋科学合理。三是完善教学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规范,尤其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为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设规划